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课程改革】张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 2019-09-20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  要:新世纪的高职课程改革已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积累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面临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这一新的改革发展任务,高职课程改革还需解决岗位群、专业群、课程群间衔接不紧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相脱节,教师广泛参与的动力不足,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准确把握“学生中心、成果导向、8字螺旋改进”三大原则,在专业群顶层设计先行,规划好课程改革的施工蓝图前提下,选择“大范围、小幅度、渐进式、全方位”打造“金课”的对策,将改革实施落到课堂。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改革;金课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改革发展任务[1],要求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专业群的核心是课程,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以下简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将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课程建设,转变为对接产业、上挂专业群、下联课堂、全员参与、提升质量的一次综合性全方位改革。

 一、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程

进入新世纪后,高职课程改革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大致经历了注重质量、模式改革、落到课堂三个重要阶段。

注重质量阶段发端于2003年,标志事件是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 ),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引领,高职课程改革开始注重质量,这一条质量主线通过2012年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40号)得以持续。

模式改革阶段发端于2006年,标志事件是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随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带动下,在全国范围内探索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2]。经过10年实践探索,这一模式得到确立,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再次要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3]

落到课堂阶段发端于2015年,标志事件是教育部下达《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指导方案提出要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两个层面直接指向了课堂。2019年“双高建设”项目启动后,源自本科课程改革的“取消清考、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举措,由于和高职课程的“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等产生了高度契合,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得到推广和落实。

新世纪高职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入“双高建设”新阶段的深化改革积累良好的工作基础。但是,对比“双高建设”的改革发展新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还面临着岗位群、专业群、课程群间衔接不紧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相脱节,教师广泛参与的动力不足,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需要剖析新问题、寻求新对策、迎接新挑战。

二、改革要把握三项原则

质量提升是“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准确把握“学生中心、成果导向、8字螺旋改进”三大原则及其着力点是关键。

(一)学生中心原则

学生中心原则要求在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时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

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在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重视专业课对技术技能训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元成长成才,当前课程改革应聚焦于“1+X”试点和学分银行。“1+X”试点指向“打造学生一技之长”,可助于破解“岗位群、专业群、课程群间衔接不紧密”等课程改革难题。推行学分银行有利于学生多元成长成才,要转变死板的必修课观念,拓展学分的可兑换性。例如学生获取了一种专业技能证书,能否将相应的学分与先前不及格的英语课程进行兑换,以获取毕业资格?当前大多认为英语是必修课,只能与英语等级证书兑换,不能与专业技术证书兑换。但从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角度思考,在不依靠英语能力前提下,依靠其他专长实现职业发展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不应限制英语学习能力弱、但有其他专长弥补的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单边主导的知识讲授的教学设计,而是在讲授必备知识基础上引进适当的课程项目,推进“讲授+项目”课程改革,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当前要把专业课零星的“讲授+项目”的课程改革试点,推广到专业群全部的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才能在全局意义上推动课堂革命。

三是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要实现将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对策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先建立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标准、测评办法、测量技术平台,然后在学习效果测量平台或工具稳定可靠运行基础上,将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测量标准和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学校的质量保障制度中,推广到全部课程和全体师生。

(二)成果导向原则

成果不应是学生头脑中的价值观、思维活动或心理状态,而是学生将已学知识真实应用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后,高职专业课程领域通过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模式改革实践,将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作为专业课实施目标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开发方法,专业课内预设的学习成果与专业岗位中的工作项目关联度明显增强。“双高建设”背景下,成果导向是改革的重要原则,其着力点一是要深化改革,配套研制学习成果的质量标准,二是要向平台课程推广成果导向改革。

(三)8字螺旋改进原则

8字螺旋改进循环由上、下两个螺旋叠加而成(1,“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目标”组成了“下螺旋”,其诊改发生在实施完成后,成效只能作用于下一轮课程的学生,而由“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计划”组成的“上螺旋”主要作用于本轮次课程的学生,但需要实时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持。


1 8字螺旋”质量改进循环示意图

8字螺纹”质量改进循环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核心思想,也是新一轮高职课程改革达成质量提升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保障“8字螺旋”质量改进循环运行有序、有效,需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建立课程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二是完善课程目标链和标准链,三是提升网络运行平台的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精准推送的技术能力,四是健全持续改进的机制。

三、改革要施工蓝图先行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先行顶层设计,形成施工蓝图。重点是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同时做好科技发展、实践平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配套规划。

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一要解决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精准对接问题,特别是产业链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要有明确的对接清单和专业、课程具体的承接方案,形成岗位群、专业群和课程群间的紧密衔接;二要理顺专业群的内在逻辑,构建底层共享的平台课程;三要开发各个专业的系列创新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内容,同时实践性强、实用性高、各个专业宜学,形成高层互选的创新课程群,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四要专题研究X证书的培训试点和X证书与课程体系的融合;五要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培育在全部课程中的贯穿和落实。

科技服务能力是专业群谋发展的“硬核”基础,也是“双高建设”背景下推进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具有无可替代性。由于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普遍较弱,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更为迫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一要考虑专业群的基础,聚焦科技服务方向,二要对接产业链上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积累核心技术技能,三要突出各专业协同攻关,提升重大科技项目的承接能力,四要有明确的年度计划和要求,不断壮大科技服务实力。

实践平台建设规划要主动对接服务产业和区域内企业的需求,根据本群的科技服务重点方向,建设融“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生产示范”三位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平台,为科技研发项目提供验证装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供场所,为专业群课程改革提供完备的实施环境。

教师团队建设规划要将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规划的实施,推进团队内的教师面向企业,协作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团队成员间科技服务成果分享,增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将团队建成为教学科技创新型团队,为课程改革提供最为关键的人才队伍。

四、改革实施要落到课堂

将改革实施落到课堂是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改革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改革成果只在各级获奖作品展示平台上,和为获奖录制的视频里,或者只有作品设计者和少数参与者落到课堂中,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成因复杂。由于获奖为学院和教师带来了荣誉和收益,落到课堂却存在诸多障碍,再加上缺乏内在动力,久而久之,形成了改革与课堂“两张皮”,这正是“双高建设”计划提出课堂革命的动因。

将课程成革落到课堂最大受益者虽然是学生,但由此带来的课程挑战度提升,短期内不见得多数学生愿意面对;教师会因担心改革难以持久,回潮后自己投入的精力得不到回报而持消极态度;当然,也可以在小范围内把资源集中到试点课程中,树立榜样并通过奖励措施,引导更多课程加入,但很快会发现,由于奖励的作用范围狭窄,奖励的幅度有限,不会产生太大的引导力。

目前,“取消清考、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在高职领域得到推广和落实,“双高建设”计划提出课堂革命的改革发展任务,改革实施落到课堂的时机已来临;前期开展的教学诊改建立的课程层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诊断工具和改进程序,形成了必要的工作基础。从目前改革面临问题、内在原因、外部时机和工作基础分析,选择“大范围、小幅度、渐进式、全方位”打造“金课”的对策较为合理。

(一)建立“金课”分级标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将“金课”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4];高职课程改革把握成果导向原则,在课内预设与专业岗位工作项目紧密关联的学习成果项目,就是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5];高职课程内的学习成果项目中要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就是体现创新性。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教师备课讲课和学生课上课下学习有较高要求[6];所以课内的每一项学习成果都需要研制相应的质量标准,学生必须对照质量标准各个条款,全部符合才能过关,这种难度要求对工匠精神培养也极为有益。

只有动员了教师全部参与,改革进程才有可能不可逆,而建立“金课”的合格、优秀、卓越分级标准的对策,既为合格者树立了硬规矩,具有“小幅度、渐进式”的特征,有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同时也为优秀者和卓越者留足了提升空间。

(二)在常态纠偏中打磨“金课”

“金课”需在课堂中不断打磨,而“8字螺旋”质量改进循环的“上螺旋”就是通过常态纠偏不断打磨“金课”的利器。必须研制合适的“上螺旋”运行工具,同时建立课堂常态纠偏规范和标准,在全部课程中推广,从而构建能产出大批合格“金课”的制度环境,使大批教师成为具有“自醒、自律、自查、自纠”质量习惯的“金师”。目前已具备在全部课堂中实现常态纠偏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条件。例如,笔者所在的机械专业群课程中,将每次课的讲授问题和学生练习项目转化为调查问卷问题,每个调查问题设置了“已掌握该内容”的回答项1个,以及因不同原因“未掌握该内容”的回答项6个,在国家资源库的云课堂平台上,可以自动生成调查问卷,实现多轮次的常态测评和获取精准的纠偏建议;此外,通过预设各种课堂教学规范和标准,可让平台呈现多组课堂持续改进的分析结果数据。

(三)净化“金课”实施环境

打造“金课”需要“金师”,也离不开学生的投入。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对于“金课”的“大范围、全方位”实施极为重要。

一要贯彻好教育部取消清考、淘汰“水课”的举措,创造一个“让管理严起来、让毕业难起来,让质量提起来”的净化环境。“水课”相对于“金课”而言,或教学内容陈旧,或与专业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脱节,或与成果导向原则背离,需要有明晰的课程审查标准、规范和制度,限期整改,或予以淘汰。

二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提高专业技能学分和创新选修学分的可兑换性,为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成长成才的宽容环境。

三是要推进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研制学习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课堂活动评价指标、课余学习评价指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指标、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指标等,大幅降低考试评价的权重,形成一个“让内容实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A].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A].

[3]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A].

[4] 蔡映辉.评估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05):49-54.

[5] 胡瑞年.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J].决策与信息,2019(06):99-109.

[6] 邹雪梅,宫广娟,兰丽.基于企业平台和考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4):44-47.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