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思政教育】朱爱胜: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意蕴
发布时间: 2020-08-05

江苏高教. 202008期 第98-102


摘 要:主体性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中蕴含并体现高水准、高规格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对关注并探寻其主体性意蕴自然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高校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本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以期从知行合一的维度,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实践要求


习近平针对思政课教学指出,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其内涵本质和表现形式如何、如何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的实践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上看,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隐藏并贯穿其中的主体性关注不够,这也正是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见事见物不见人的深层逻辑。同时,只有运用价值论和主体性的理论工具,才能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自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这一基本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本质特征

主体性思维由来已久,其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主体的概念则经西方哲学引入国内。区别于西方主体精神所极力鼓吹的抽象自由和失却根基的空洞思辨,马克思主义号召现实的人不要惧怕失去脚镣”“手铐,要在打碎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同时,塑造自身的主体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在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交互运动中,道出了主体和主体性之间的辩证统一主体是主体性的坚实承载,而主体性是主体的精神所在。主体性思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源于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地位作用的区分与界定,后经实践发展赋予特定内涵,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这一概念。这就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教育实践观层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本质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蕴含真实的社会历史性

主体性实践活动既需要主体依据自身的内在尺度来改造客体,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客体的外在尺度行事。而决定主客体内在结构和本质规定性的根本因素,就是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使人类一切主体性实践活动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在现实层面上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同时也从根本上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的能力和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只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历史发展水平,试图违背规律,一味按照想象中的未来理想社会美好图景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超越历史阶段的一厢情愿,在实效上只会南辕北辙。正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规定和所容许的范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3]经典作家的论述,为我们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导。目前,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没有改变。要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将较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长远目标,来引领和驱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为之聚力准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在主客体对象性实践上的必然反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中所蕴涵的社会历史性的具体体现。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蕴含具体的社会实践性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除了体现实践本质的一维性、绝对性,还表现出实践形式的现实性、多样性。这里的现实性与多样性与特定个体或群体具体实际紧密相连,是现实的人基于自身认知、能力和需要,以及社会分工的作用而决定的特定职业岗位。所谓干什么吆喝什么”“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正是此意。每一微观个体、每一群体的现实岗位连接构成的实践环境和社会平台,又反过来作用于具体实践者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性构建,从而影响主体内在结构和本质力量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人才,将人才构造成何种主体性,必然会受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展现出特定的社会实践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求上,其所构建的主体性必然不是一般的、抽象的。新时代有新使命,高校思政政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这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之实践特征的具体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蕴含渐进的构建过程性

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实质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是以主体意识为逻辑起点,以主观能动性为动力因子,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价值归旨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个主体内在需要经历内化”“外化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主体能力素质从必然向自由升华的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过程。简言之,是通过唤醒主体性意识、培育主体性能力素质、塑造主体性人格,在自觉认同与行为信奉的较高层次上,达成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过程。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始终是既定政治价值观的传播。在现代社会,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带来了挑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增添了复杂性。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并非告知被告知这么简单,而是一个主动建设性的过程。既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价值引导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人格自主形塑的过程。习近平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彻底的理论,引导学生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而只能是渐次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在西方哲学语境下,主体性用于表达独立自主、自由意志等内涵,而马克思则透过社会实践和主客体对象性关系,把主体性提升到充满了特殊性格的、强有力的、永恒的本质[5]这一认识的新高度。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是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高度概括,决定着人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现实推动者,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主体地位。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主观能动性的充分释放、主体创造性的深度开发。

1.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

自我意识,不同的学科赋予其不同含义。哲学中所说的自我意识,是相对于客体意识或对象意识而言的,是一种主体指向内在和反思自身的认识,是人的自觉意识的重要因素。心理学语境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脑对自我身心状况及自身与环境关系的内在投射。不同的学科背景指向共同的含义,即人要在对象化活动和自我社会化活动中,按照主体认知、需求和能力这一内在尺度,创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自我意识则首当其冲,成为一个前提条件。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唤醒,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自觉性也随之提升。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6]。这种为我性的存在与发展,首要的是对自我的感知与意识,使自我作为一个主体以区别于客体世界。而自我意识一旦缺位,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也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对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至关重要,是其彰显主体精神,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迈向独立自主、自为自觉的首要条件。自我意识如此至关重要,其根本在于它是自主性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由此,人们才能将自我与对象世界加以区分,并能够不加依赖地应对来自对象世界的现实挑战。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存在、发展的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觉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必要和可能。[7]由此而言,着眼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使命之一,就在于引领大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工作的真正主宰者,使其内在本质力量和主体精神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得以强化,并为主观能动性的释放创设先决条件。

2.主观能动性的充分释放

主体之所以区别于客体,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在规定性,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所谓能动性,是指主体以自我意识为基础,主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客体实践特征,就其实质而言,是主体性的能动外化和积极展现。马克思主义存在论和发展论认为,所有主客体关系都蕴含着主体的“自为”特性,“自为体现了主体以自身实践为起点,以自身发展为价值归旨的丰富内涵。当然,这里的自为不论是否上升到自觉意识,却已明白无误地体现主体活动的目的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旦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和实现的可能性有了明确的认知,就会释放出巨大的热情和力量,最终达到自由掌握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目的。

自然界从来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8],不会主动地满足人,人只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把握规律,以实现为我的价值选择与创造。这不仅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也是受教育者主体性构建水平的重要指针。主观能动性由自我意识生发而来,是主体性构建的核心和关键。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主观能动性与现实实践活动二者之间有更紧密的连接与渗透,因而也更体现实践价值和主体意蕴。主体热情和精神力量由于实践赋形,成为实体存在;而实践活动越是深入自觉,与主体热情和精神越是紧密结合,就越能够在主观能动性的释放之中取得更大实效。换言之,主体总是按照自身内在结构和需求来行事,以推动主客体实践关系的发展,在获取客体存在知识的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首动者和推动者的主动优势来改造现实、获取价值。这就意味着,人在创造属人世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自身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在特性。由此而论,在大学生主体性构建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作为主观能动性再造工程的艰巨任务,坚决鄙弃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见事见物中,眼里要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引导大学生在自省自觉中升华人格,在自我发现、自我校准中完成自我实现。

3.主体创造性的深度开发“劳动是积极的、创造的活动[9],这里的创造内涵深刻,指在深刻认知客体内在结构和特性的基础之上,按照自身需求和审美来改变和再造客体。可见主体兼具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更高层次的体现,其为人类所独有。人作为对象化活动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应对挑战取得实践活动的成果,不断创造着历史;另一方面自身生命体的社会基因,也被历史创造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创造作为桥梁和纽带,帮助人类面对挑战,摆脱依赖,一步步实现从必然到自由巨大鸿沟的跨越,彰显出主体精神和生命价值之所在。创造性是主体创新和创造的根本依据,是一种打破现状、探索未知、勇于开拓的主体性精神特质。就其主体结构来看,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自我更新迭代中,追寻更高层次人生价值的生命态度和精神特质。就其实践特征来看,体现为多方整合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拓展对象世界内在规定性认知和主体需求能力的边界。由此可见,创造性是衡量主体性发展层次水平的尺度,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构建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

创造性对于主体而言弥足珍贵,一方面它指引主体从理想愿景获取动力,引领主体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中实现价值创造。这一过程体现了客观规律与自身需求能力、主观和客观以及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反映在主体创造性构建的实现要求上,要合理看待和把握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努力做到放眼长远、做好眼前,以踏实的态度推动现实走向未来。以此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应当对大学生多一些主人翁精神激励,少一些主客二分的思维惯性;多一些求新求异倡导,少一些标准化答案;多一些说理,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民主商讨,少一些硬性灌输。这样就更能在提升实效中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的实践要求

1.坚持主体原则,把受教育者主体性构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着眼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做到眼里有,强化主体意识,把握主体原则,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中实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

一是要注重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者要紧握手中的麦克风,主导积极思想观念的建[10]

二是要注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唤醒受教育者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着力提升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能力,进而实现其知、情、意、信、行的和谐发展。

三是要注重集体互帮互教作用的发挥。通过营造全员参与的集体氛围,实现整体发展与成员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

2.坚持尊重规律,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过程更好彰显真理价值追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客观实际的主体性构建必然落空。

一是要遵循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水平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这也契合了学习圈层理论,只有处于学习区且难度略微超越零界点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接受与吸收,大学生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从学习区向舒适区持续拉伸与延展的过程。

二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规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搞形象工程、在急功近利中流于形式,而要坚持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统筹好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规律。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同时,完善大学生价值行为养成机制,规范日常养成,优化管理制度,做好政策引导,为大学生主体性构建提供制度化、经常化的有力保障。

3.坚持整体联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握时代脉搏中有序推进主体性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抽象、静止和孤立的,而是存于社会现实之中的。为此,要树立整体性视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促进高校、社会协同配合,在整体思维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要在要素协同中整体推进。一方面,从横向协同即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来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还存在较大协同创新空间,要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11]。另一方面,从纵向协同即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上看,受教育者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到价值行为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时空两个维度的优化整合很有必要。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要在融入渗透中整体推进。这要求各级教育者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意识,在与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具体工作的结合中潜移默化开展教育。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依托,变成两张皮,失去受教育者的生活领域这一用武之地。

三是各级党委要带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构建的合力。高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统筹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强育人队伍,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协同推进,全面发力,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2)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1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4]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72.

[7]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6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10]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3):52-56.

[11]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南宋儒家价值观大众化的历史启示研究15YJA71004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江苏古代书院德育资源的传承与创新研究Ba/2016/03/3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