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课程思政】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 2020-06-19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2),41-43    

    摘    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特殊性。在深刻把握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背景和理念,深入摸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校情、教情和学情基础之上,为切实促进高职课程思政顺利推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坚持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二是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三是深化课程建设,营造全学科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四是注重学情调研,提高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尽人意的现实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者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格局、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已经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热点议题。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发展,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顺应改革形势,高职院校如何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本文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背景和理念

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课程思政不是特定一门教学课程或一项活动,而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学校教育各环节、各方面。换言之,高校所有教学及相关教育活动都应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强化鲜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以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现实紧迫性。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多元社会思潮交织并存、相互碰撞;与此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本身对多元社会思潮不能做出客观、科学地认识;此外,新形势下单纯依靠思政课建设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由此,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大任务的高等学校亟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以思想引领凝聚青年力量,才能使广大青年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改革理念上,高校要立足高等教育育人目标、深化立德是育人之本,凸显德育的核心在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价值观,强调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其中,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过程和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兼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使命;必须考虑到德育是一个综合环境影响的过程和结果,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行道现状,以从根本上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思想政治育人。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基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特殊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有其现实校情、教情和学情。

1.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校情。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开始逐步走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之路,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平台,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育才和育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就业能力培养须建立在道德培养之上。智育、德育间的相互平衡与渗透若得不到恰当处理,则可能形成就业导向的实用技能教育路径,不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培养方法。专业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相结合。职教理念的精髓即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也更符合德育的实践本质规律。然而,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尚处于浅表阶段,虽已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但对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这一市场主体而言,经济利益是生命线。许多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更不会派出德才兼备的老师傅进行德艺指导。第三,教学课程体系。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培养精神品质。多数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反映在教学课程体系上,多围绕专业设计、依科目类别大致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块。公共课程也多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文社科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学生市场竞争力。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教情。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书育人、授业传道事关公民素养培育和国家发展进步。高职教师教书育人又有其特殊的神圣使命,那就是培养技德双馨、造福社会的技术人才。然而,长久以来,高职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教师在育人理念上首先就出现了偏差,片面地认为政治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程、思政教师和学工系统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既没有注重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品格修养,也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政治素养的点滴引导和塑造,不利于具有健康政治意识公民的培养。进一步,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职业化教学导向下,多数课程工具化教学成为自然。一方面,高职专业课程应知”“应会教学目标清晰易辨,而对红专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教学目标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专业技能人文技能”——偏重知识化和技能化知识点熟悉和练习无形中弱化了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功能。此外,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科标准要求过硬、思政标准要求不高,不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锤炼和学生政治素养引导。

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学情。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普高、对口单招和单招生源各占相当比例,因此学习基础呈现多样性。特别是在生源紧张的严峻形势下,高职学情总体呈现学习兴趣缺乏、文化基础薄弱现状。具体而言,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主要特征:首先,高职学生实用主义学习取向日盛,习惯以有用无用作为学习取舍的原则和裁量标准,对公共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常常出现专业课程认真学习、公共课程得过且过的现象;其次,网络利用娱乐性大于实用性。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深入学习、生活。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网络利用娱乐性大于实用性,部分学生上课网络游戏、追剧、网上购物等现象屡见不鲜。最后,学生知识面广而粗浅。信息化时代,学生知识面因网络而扩大,但网络上的知识信息深入性不一、权威性待考证,甚至可能存在完全错误的信息。然而,在快餐文化影响下,信息受众对于知识的获取但求了解不求深入。因此,学生的知识面在扩大的同时,知识深入程度并没有同比增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青年,经济发展、国家强大、文化沟通自由等外在因素却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在杂乱的网络信息面前容易出现政治认知模糊,高职院校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路径

在深刻把握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背景和理念,深入摸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本部分就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路径展开粗浅探讨。

1.坚持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坚持顶层设计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要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教育任务,建立党委统筹挂帅、教学分管领导牵头执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架构,举全校之力就深入课程思政改革展开总体部署。具体而言,教务、人事、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质量控制中心须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学院和二级教学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将积极配合学工和学校,对各项育人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各条线专业课程教学部门要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保持紧密结合,坚持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齐头并进、协同育人;学校交叉科研单位和部门也要积极整合资源,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其顺利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

转变办学理念,就是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过硬实践能力等技能应用性素养的养成,也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和提升;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全面认识到知识传授与道德引领、价值引导之间的互动统一关系,逐步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不仅是德育教师、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而且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德育素养的专业化发展。鉴于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高职特色高水平教师队伍系统规划和培训,特别是强化专业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感,充分发挥高职教师言传中的德育功能;同时,鉴于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必须不断加强全体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师德素养,以身示教,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真正促使学生信师、亲道,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统一。

3.深化课程建设,营造全学科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依托课程建设这一载体。深化高职课程建设,根本上是要尽可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并根据高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过少的现实,适当增设、深化和拓展高质量人文素养选修课程门类。有鉴于此,要立足立德树人视角,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对高职课程设计进行再审视、再梳理,实现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天然融合,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隐形的更突出、显性的更显性;要立足高职学生求知需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对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教学目标要术道结合,拓展和完善各学科、章节德育渗透点和内容,创新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4.注重学情调研,提高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孔子也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都是在强调学情调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注重并做好学情调研和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唯有切实了解学情,才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无的放矢。为切实促进高职课程思政顺利推行需要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客体,亟需开展课程主导的学情调查、教纪学风的学情调查以及学习方式学情调查等,以便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突出把握和尊重高职学情的规律性和独特性,逐步提升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认可度和信效度。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于晓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4]胡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王思震.教师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