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职教改革】龚方红:面向职教“都市圈” 开启改革新征程
发布时间: 2021-03-12

江苏教育 2020,(84),17-22+34    


摘   要:苏锡常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职教事业走上一体化高质量之路,这一道路具有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设计、高效率实施等特征。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将树立新标杆,高标准规划学校事业发展新蓝图;凸显高质量,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服务一体化,打造区域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聚焦新实践,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智库。 

关键词职业教育; 苏锡常都市圈; 一体化; 无锡; 高质量发展;  

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苏锡常都市圈、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深入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圈”内的“双高”建设A类学校,要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是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苏锡常“发展共同体”要求实现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苏州、无锡、常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连片区域,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产业结构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打造“发展共同体”,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对接,将极大地提高发展效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类型特质之一,伴随苏锡常都市圈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也必须适应都市圈建设的要求,实现一体化。

(二)苏锡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对服务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缩短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时间与过程,要求进一步建设优化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布局,促进职业教育随动产业发展、产教紧密结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只有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才能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打造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区域职业教育的高效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体化

江苏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普及面最广、声势最盛、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曾创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所旅游学校,第一所职业大学,第一所县办大学,第一所中德合作职业学校等。近年来,江苏职业教育主要质量指标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锡常地区从苏州职业大学的成立,到常州、无锡职教园区的建立,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苏锡常作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面对相同的问题,需要在共享实训基地、共用“双师”教师、共育职教生(学分互换)、共同开发技术研究项目等方面协同推进,全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一流水平的职业教育模式,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提供典型案例。

二、苏锡常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一)高标准定位

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实施意见》中明确: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共同担任组长,分管副部长和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教育部相关司局和苏锡常各市人民政府、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决策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会同苏锡常各市人民政府,将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纳入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政策咨询与实践指导工作职能。

(二)高水平设计

《实施意见》中,教育部、江苏省政府、苏锡常地方政府分别以“7+18+34”共59条实实在在的举措,共同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贡献力五个大的方面,强化职业院校党建引领、推行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建设、开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示范性产教融合园区、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精准扶贫能力等24项改革任务来具体推进,目标明确,举措扎实。

(三)高效率实施

以无锡市为例,将聚焦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物联网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50个紧密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专业(群),打造20个高水平共享型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和1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联盟)。同时无锡市也将“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对产教融合型企业按照政策给予扶持和奖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将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与应用型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

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将积极落实《实施意见》,围绕“一体化”“高质量”这对关键词,结合国家双高院校建设任务,开启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学校将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党建引领,系统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实现管理集约、资源集成,完善基于技术创新和技能积累的“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群建设模式,推进“三教”改革,争做行业院校公认的教育教学改革引领者。将联合打造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争做区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支持者。将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江苏职教国际知名品牌,争做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先行者。

(一)树立新标杆,高标准规划学校事业发展新蓝图

1. 党建引领,实施双高院校建设三大工程。

学校将牵头成立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领航、铸魂、强基”三大工程为抓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同时始终坚持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带领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建设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一流的党建工作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 开放创新,纵深推进改革重点项目。

学校将紧扣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主题,全面实施10大任务(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系统设计10个小范围大幅度改革项目和2个特色项目,形成“双证型、复合型、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服务中心”,以重大项目的突破引领全局工作的突破,以重大项目的领先支撑发展水平的领先。学校特色项目凸显服务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其一为提升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旨在完善“平台、项目、技术、资源”技术技能积累模式,全面实现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智能”升级,服务“千企技改”;其二为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智库,通过开展区域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研制机械行业职业院校的系列教学标准,打造服务机械行业和区域职教发展的特色智库。

3. 绩效导向,以项目化管理保证改革举措落实落细。

学校以绩效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实落细。在全国首批诊改试点校经验的基础上,推进诊改理念在“双高”建设中的全面应用,实现目标全程化、路径明细化、管理科学化。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制定“双高”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公开公示网络平台,通过“双高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常态纠偏。强化绩效考评,倒逼学校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全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样板。

(二)凸显高质量,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 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培养模式。

学校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系统构建思政教育、特色文化和社会实践三大育人体系。以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成才为中心,开展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改革,推进分层教学、分类教育,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形成个性化、多渠道培养机制,服务全体学生多元成长成才。积极参与X技能等级标准开发,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德育与技术技能教育融合、专业教学和双创教育融合,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组建创新学院,实施体制、模式及机制创新,培养一批拥有“六个一”成果(一个课题、一篇论文、一项专利、一次获奖、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一个优秀毕业设计)的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CCI(双证实用型、专业复合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牵头成立无锡市1+X试点联盟,探索专业群与X证书群有机衔接,融合大思政教育理念,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数控技术、物联网技术两大专业群全部专业和全校70%的其他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和改革。实质性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实现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学分互认,形成可复制的“学分银行”应用模式和典型案例。

2. 实施三金工程,推进智造特色的“三教”改革。

学校将融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职业院校智能终端,实现职业教育即时性、常态化管理,打造“五全”智慧校园,支撑“三教”改革。通过健全教师发展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大匠引育”“双师素质提升”“核心团队建设”“师资国际交流”等四大计划,按照“四有”和“六要”要求,打造一支“双师四能”型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并以“金种子”教师为核心,打造10个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探索“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学生主体、成果导向的“金课堂”,实现课堂即工厂、课堂即赛场、课堂即工坊、课堂即项目,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元教育场域,着力提升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积极推进都市圈课程资源及应用数据互通,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育新体系,开发与积累“金资源”,升级学校已有的2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优质课程137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出版行业引领性教材45部,开发新形态“金资源”35000件,逐步建立起“金资源”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更新的机制,持续推进“金资源”在课堂教学、职业培训、国际教育中的使用,扩大“金资源”覆盖面。

图1 CCI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图1 CCI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3. 双标同步三集统筹,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

学校将积极推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教学标准体系完善,校际联合共同开发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技能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通过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系统谋划专业布局结构,将现有专业做强、做优、做特,构建“1(智能制造专业集群)+M(特色专业群)+N(特色专业)”专业布局体系。以主持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技术标准为高起点,实现国家标准研发与教学标准优化同步,围绕机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五大环节,服务智能制造系统和产业链的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使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打造数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7个专业群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完善专业动态调整、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使用管理、师资团队系统培育、实训基地提升、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等机制,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统领,集成各专业群优质资源,应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管理集约。

4. 创新育人载体,共建共享联合产业学院。

学校将联合区域内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学校和高端产业龙头企业,共建共享跨区跨校联合的施耐德、西门子、新大陆等7大联合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产业学院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工业大脑,基于互动双赢,汇聚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聚焦绿色加工工艺、智能工装夹具、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共建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实践基地、创新基地等,服务企业生态圈紧缺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品牌推广等。通过产业学院实施校企联合培训、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主动服务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组建双师混编团队,着力培养一批杰出双创人才,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新机制。

5. 内外资源优化整合,提升学校对外开放水平。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郑和计划”,与苏锡常都市圈院校携手,与区域内企业“组团出海”,输出优质职业教育服务。通过创建和完善“引进、创生、输出”模式,在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转化、吸收,进而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5个智能制造类专业标准、相关课程标准及高水平教材,并联合行业企业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依托CCID(国际社区学院发展协会)中国中心等优势平台和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与澳大利亚、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家的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以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爱尔兰学院为载体,建成服务区域的2个技术合作平台,推进苏锡常都市圈专业及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建设东盟教师培训发展中心等海外分校,完成年均不少于10000人的培训;校企共建德龙印尼学院、泰中罗勇机电学院等海外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本土化,服务企业“走出去”。

(三)服务一体化,打造区域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

1. 对接科技发展,支撑区域产业转型。

“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为区域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经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对该中心进行升级,围绕江苏省和无锡市重点发展的物联网、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群,聚焦智能制造设计、生产、物流等关键技术研发,以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教育输出为重点,建设服务苏锡常都市圈、辐射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该中心将与施耐德、思科、ABB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聚焦制造业智能化中刀具自动补偿、工业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联合政府协同升级建设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大平台,每年为近200家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化转型解决方案,年培训企业职工8万人/日。

2. 聚焦关键领域,形成多校联合科研团队。

学校将以特色专业为基础,聚焦关键领域,进一步整合都市圈职业院校的科研力量,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形成联合、稳定的研究团队,服务地方企业发展。将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与华为、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及SAC/TC124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紧密合作,主持和参与技术标准研制,协同服务区域行企智能化改造。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的6个省级研发中心和7个省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联合区域内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研究类型,聚焦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数字化系统等研究方向,建设先进制造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等3个研究所,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千万元级的经济效益。

3. 服务产业转型,建设企业技改示范中心。

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面向企业提供咨询与评测、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与实施、新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与验证、培训与交流等服务。学校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立足苏锡常,辐射长三角,面向全中国,形成支撑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建设区域中小企业智能化技改示范中心。目前在建的无锡智能制造技术交易平台,较好地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建设期内平台实现技术交易合同认定资金额累计200亿元,企业、学校和认定中心三方技术交易额不低于1亿元,为2000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将建设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的典范。

(四)聚焦新实践,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智库

1. 研究行业政策标准,助力职教标准体系建设。

学校联合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国内职教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建设服务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标准研究平台,推广机械行业、都市圈和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成果与经验,推进机械行业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标准研究所牵头行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研制和机电类专业认证试点研究,围绕机械行业所属专业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国家教育标准的迭代升级和已有空白,为建设“行业特点、中国特色、走向国际”的中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先行先试,积累案例,贡献方案。

2. 开展专题研究,服务区域职教发展。

依托与无锡市政府共建的“无锡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建设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智库”。该智库将以服务行业、服务都市圈、服务学校为宗旨,跟踪调查和分析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围绕改革创新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将面向无锡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面向社会发布的《无锡市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无锡市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无锡市职业教育专业吻合度报告》等系列研究和政策咨询报告。将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价值导向研究,重点针对技能培训、职教质量及形象、创新发展等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的理论供给。将以学制衔接、课程衔接等为主线,研究苏锡常都市圈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策略,积极参与职教本科专业目录制定及专业设置标准研制。将积极开展校本研究,以学校“4+0”“3+2”高职本科专业为基础开展实证分析与对比研究、“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政”等五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服务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为路径,促进与苏州大学、常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等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模式的完善。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