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技术技能积累】龚方红: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8-08-0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2),77-82
    要:

基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历史连续性、职业教育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 探索实践由“平台、项目、技术、资源”四要素构成的高职技术技能积累模式。提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路径:一要准确定位, 在多方政策支持与保障下确立技术技能积累方向;二要优化合作项目, 搭建技术技能积累平台;三要积累关键技术, 反哺教学, 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良性循环;四是要重视产业文化的传承与本土化, 深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底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技术技能积累;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 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首次提出“技术技能积累”, 明确“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1]随后,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 再次提出“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 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 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2]上述文件均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职能。由此可见, 加强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构建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是高职院校深入产教融合的必然趋势。

但是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并不强劲, 受技术技能积累观念、校企合作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技术技能水平与企业技术发展不同步、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不同步、教学装备与企业实际应用水平不同步等问题层出不穷,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情况并不乐观。如何激发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部动力, 加强外部相关机制保障, 整合各方有利资源, 探究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实践模式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涵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技术技能积累是构建“465”现代产业集群的基础。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 技术技能积累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等实践中, 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接相应产业, 充分融入产业链, 校企协同, 以人和物为载体, 按照技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相应轨道、路径, 最终获得实体性要素的增加及技术技能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力的递进、积淀和传承。[3]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技术技能积累具有历史连续性, 是长期学习、创新的结果。任何积累性活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技术技能积累更是如此, 它是一个不断学习、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传承和发展的“中转站”, 更加凸显其在技术技能积累方面的连续性。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地方区域和行业, 必须密切关联产业发展, 通过企业一线定期调研、相关工程项目的参与实践、挖掘和提炼相关专业新的技术技能, 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更新教学资源, 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契合当下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 技术技能积累具有职业教育性, 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融为一体。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实现的过程首先需要通过人才培养这一载体来传承技术技能, 其次通过技术研发途径发展技术技能, 其重要目的也是反哺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如果脱离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 那么技术技能积累便失去其本真之意。[4]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平台等技术技能积累平台, 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进行技术技能的体验、感知、获得与提升。同时在技术技能积累的带动下, 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5]

第三, 技术技能积累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高职院校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对政府、行业、企业的路径依赖性, 也决定了其技术技能积累路径的开放性特征。如今, 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技能发展日新月异, 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努力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迎合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发展需求。[6]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 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 协同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专业岗位的有机对接, 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相应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教学过程与一线生产过程的对接, 最终推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模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 它受高职院校的层次、办学定位、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选择的企业类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性, 在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下, 遵循“服务国家战略, 产教深度融合, 平台彰显特色, 科研反哺教学, 积累凝练文化”的理念, 探索实践了由“平台、项目、技术、资源”四要素构成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技术技能积累模式 (图1) , 建立了“无锡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 推进了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实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技术发展的同步, 服务于无锡市政府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和江苏省制造业产业升级。

该模式特点如下:

一是构建了以技术同步为主旨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模式。该模式明确了高职院校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平台、项目、技术和资源等四要素, 界定了各要素的特征、关系与功能, 即通过产教深度融合, 瞄准行业普遍关注的、领先的关键技术, 集成相关装备, 建设支撑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双功能平台。依托平台, 组织、引导和鼓励师生开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发项目。通过项目研究, 师生积累了与企业同步或领先的核心技术。将项目和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装备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又能充实和提升平台的水平, 推动新一代的平台建设, 开始新一轮的技术技能积累。

图1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模式框架


二是实践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一体化平台建设路径。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根据区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总体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 重点瞄准行业普遍关注的、某些领先的关键技术, 集成相关装备, 建成了江苏省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传感网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平台。同时, 学院高度重视平台教学功能的发挥, 吸收优秀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究, 开设导师制课程, 面向专业全体学生开展新技术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自身的技术技能积累。2014年建成了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 年接待交流来访超200批次, 示范辐射效应良好。

三是实现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基于技术技能积累, 建成相应的国家级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多门。在成果完成单位主编的“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中, 纳入多个技术应用研究案例, 拍摄多个技术应用类的微课。紧盯近20年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升级, 研制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装备, 实现高职院校自身技术技能积累向教学装备的物化, 形成了依托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研制教学装备的传统, 推动了教学装备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步。

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实践模式的策略路径

(一) 准确定位, 在多方政策支持与保障下确立技术技能积累方向

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是以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为基点,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性需求为一体, 深入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发展大政方针。[7]因此, 高职院校应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为办学的重要导向, 紧盯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主动对接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全面提升发展需要, 搭建技术技能应用平台, 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一, 找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凸显办学特色。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系中改革发展的环境, 以学校的办学现状、办学条件为出发点, 准确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 明确学校的建设重点、办学特色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8]当前, 我国行业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结构的转型升级, 与之相对应,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各高职院校应注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内涵的创新发展、优质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技术技能积累对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 全面审视自身情况, 了解学校的专业发展历程与建设特色, 坚持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寻找技术技能积累的切入点, 如通过设置专业群的方式, 进行相关技术技能的积累与整合。另一方面, 对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了解, 使得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合理、准确, 技术技能积累具有前瞻性。其中, 外部环境既包括对政府意愿的把握, 又包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 如学生个人成长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应充分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顺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大趋势, 以技术技能积累的方式对接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需求及其技术技能人才需求。[9]

第二, 明确技术技能积累路径, 构建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协同机制。技术技能积累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内在需求, 是行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根基, 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与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依靠。作为高职院校, 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办学特色, 明确技术技能积累的路径方向, 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协同机制。《决定》中指出要“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 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 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10]因此,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的四方协同进行技术技能积累, 是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内在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政府具有强大的行业号召力, 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通畅的信息渠道、雄厚的经费支持和有效的政策支持。行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 对技术行业的发展动向保持着敏锐的反应力, 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技能过硬的生产专家, 提供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和企业文化的熏陶。[11]当然, 由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路径依赖性, 要构建有效的技术技能积累实践模式, 必须厘清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作用, 建立包括法律保障机制、组织机制、校企协同机制、评价机制等在内的完善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以此推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高效发展。

(二) 优化合作项目, 搭建技术技能积累平台

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需要适应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提升需求, 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当前的校企合作正在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发展, 由单一校际合作向多元联盟合作发展, 由大型企业为主向大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发展, 由满足课堂需求向满足行业岗位需求为主发展。但是, 目前由于政策落地不够实、企业参与热情不够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于表面, 缺乏广度与深度。基于此, 高职院校应在相关政策制度的引领下, 基于技术技能积累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作用, 结合学校的专业发展特色优化合作项目,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实践模式。

第一, 建设多种类型、多方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载体, 首先, 各高职院校可以着眼于学校所在及辐射区域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 组织成立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 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 聚焦于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应用, 积极构建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育人与技术服务齐头并进, 推动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其次, 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内优质教师资源、校外企业专家资源, 以其为主体成立“大师工作室”, 组建技术科研团队, 成立工程中心、研究所、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技术技能积累平台, 一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 促进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 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瞄准无锡市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以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动态, 了解无锡以物联网核心产业带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 结合学校自身机电类主体专业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 紧握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一主线, 对相关专业进行优化设计, 建成集教学、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该中心在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凸显了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 以相关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 实现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以技术研发、创新对接企业的发展需求, 直接为其升级发展服务, 同时很好地实现了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 针对地方行业产业对紧缺专业人才和相关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开发高端技能的实训模块。其中模块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高级工、技师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依据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过程、培养要求和培养内容等, 充分发挥校企中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的作用, 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并决定高端技能实训项目的知识点和核心技能, 从而构建高端技能培养的实训模块;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以相应的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 鼓励学生加入相应的项目学习、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去, 通过“导师制”“创新班”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技术研发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做中学”习得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 [12]与参与其中的教师构成实践共同体, 师生在教与学中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三) 积累关键技术, 反哺教学, 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良性循环

将高职教育融教育性和职业性为一体。一方面,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 是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的跨界交汇;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 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还体现在通过关键技术技能的积累反哺教学, 为地方区域和行业企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良性循环。

第一, 基于相应的技术技能平台, 积累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之一, [13]又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和专业可持续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 高职院校应对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应保持高度敏感。首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建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工程中心等多种技术技能平台, 积累相关专业的关键技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其所处长三角核心区是我国制造业高地的现实, 致力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特别是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的需求, 在企业数字化管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方面, 在服务诸如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矽成微电子的真实项目的基础上, 积累了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技术、六关节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AGV自引导小车、立体仓库码垛机器人、工业视觉技术等关键技术, 团队成员根据教学需要, 将技术服务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具化为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 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 通过“集成应用、数据融合”的设计理念将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设计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其次, 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保持联系紧密, 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要与当下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更新保持同步, 只有这样, 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基于这种内在逻辑,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然被倒逼着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挖掘和提炼相应的教学资源, 积累相应的关键技术。

第二, 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反哺教学能力。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无论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都需要高职教师具备能力、知识、伦理等多维专业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技能积累等服务。[14]首先, 高职院校要完善各种引导鼓励机制, 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按照“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分类指导、两级管理”的总体思路, 建立高职教师的分类培养与管理机制, 完善用人选聘的机制, 加大大国工匠、产业教授等技术技能大师的引培力度。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开发、专业建设, 并提供一定的资源与经费支持。其次, 高职院校通过动力系统、孵化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等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培训服务能力、技术革新能力进行系统孵化, 搭建“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课程开发+公共实训基地”的技术平台载体, 突出学校专业群优势, 以多个柔性化技术技能平台和课程研发中心带动教师团队和个体的专业成长。[15]

(四) 重视产业文化的传承与本土化, 深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底蕴

高职教育中, 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总是相互融通的, 这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现的特殊规律。无论是位居基础性地位的知识教学, 还是本位性的技能传授, 或是理论化、工具性的方法赋予, 都体现了文化的生成性、应用性、工具性等特点, 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文化, 只不过高职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更多地体现为产业文化。而且, 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期, 技术技能的积累不仅是工艺技术的传承, 更应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因此, 高职院校在构建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实践中必须将产业文化落实到育人实践中去。[16]

首先, 从产业的角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努力营造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应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 又应以服务地方企业、社会区域为宗旨, 融入行业与职业特点, 注重营造富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17]一方面, 通过板报、宣传栏、标语、视频、报纸杂志、故事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宣传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先进事迹、专业知识、安全规定、管理制度、操作要领和企业案例等,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 在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与设备布局等方面凸显行业、企业文化特色。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车间建设标准, 再现流水线生产过程, 营造真实的工厂化环境氛围, 如地面上划安全线和设备位置线, 墙上张贴企业6S管理的相关标语和安全管理规定、设备上标注安全操作规程及设备保养的有关规定, 宣传栏宣传的质量评比、加工工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保管理、设备管理、工具耗材管理、成本管理等与生产实训有关的各种内容等。

其次,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施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教育, 以此提升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一方面,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 以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和行业为基础, 开发具有行业、职业文化特色的人文教育系列课程、主题讲座等, 密切关注行业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并及时做出调整。聘请企业生产人员作为教学实践的外聘专家, 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带入课堂, 融入课堂教学中, 既保证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与先进性, 又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 高度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价值。通过讲解、专家大师示范、亲临企业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产业文化,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及相应岗位, 提高学生遵守企业制度的自觉意识, 感受到尊重劳动、敬业守信的重要意义,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 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并融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 完成从“高职学生”到“职业人”的更快转换。[18]

最后, 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匠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赋予工匠文化以时代内涵, 充分彰显“专注、执着、向善”的工业精神。在“文化育人”的理念指导下, 把“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有机融合,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 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以文化育人推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2014-06-22.

[2] 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Z].教发[2014]6号, 2014.

[3][5]周哲民, 王晓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10) :8-12.

[4]郭福春, 王玉龙.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瓶颈制约与破解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9) :103-105.

[6][11]卢志米.政企校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构建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6, (7) :16-22.

[7]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 2011, (11) :70-75.

[8]张晓东.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王伟.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 2017, (5) :52-57.

[12]谢志远, 朱赛萍等.高职导师制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4) :52-55.

[13]霍丽娟.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 (1) :70-74.

[14]秦虹.高职院校教师技术技能积累的专业素质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 2017, (26) :5-8.

[15]李晓阳.高职教师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能力孵化器建设概要[J].职教论坛, 2017, (15) :9-11.

[16]张健.产业文化育人跨界育人的高端境界[N].中国教育报, 2017-02-28.

[17]贺继明, 蒋家胜主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03.

[18]余祖光等.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与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2) :56-6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