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学分银行】王得燕:欧洲学分互认系统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启发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 2019-08-12

职业技术教育 2019,40(23),77-80

    要:

欧洲是研究学分互认较早的地区,2005年欧盟发行第一版学分转换和学分积累手册,根据学习量认定学习成果和学分互换是该手册的核心。我国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多渠道学习、多元化成才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借鉴欧洲学习量认定原理,制定多元成长培养模式管理架构、设计学习成果与可转换课程类别二维表、认定学习成果工作量及可转换成绩矩阵表,并设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由学生根据学业情况及已获得学分进行自主换取学分。实践证明,本体系不但能有效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更能激励学生多方位成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欧洲学分互认系统; 学分银行; 学习成果;

近年来,教育竞争全球化态势日趋明显,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学生学习方法呈现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多渠道学习路径,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包括国内、国际的各种网络公开课;二是参与多种学习形式,如跟进导师项目、撰写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申请各种专利、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如何将上述的学习成果与学校课程进行学分互认互换,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教育部发布了系列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提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制定非学历学习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自主确定非学历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的范围、数量、标准和程序,确定认定结果”。

目前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分互换合作,尤以同城教学共同体、联盟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为主要平台,但鲜有成功案例,综合分析,主要问题有两点[1][2]:一是高校主体角色模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以高校自治为主,制定的教学计划各不相同,学分构成、学分内涵、课程结构各有特点,统一框架下互认对于认证标准的要求较高;二是学习成果类型、级别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认定具体对应的学分。

一、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介绍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压力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欧洲各国采取一致行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为此建立了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承认学生在欧洲不同大学所获得的学分,其最终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通过采用“学分银行”制度,实现欧洲区域学位制度的灵活性,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以不同背景入校,提高学位和学历。ECTS于2009年发布修订好的ECTS手册,之后每年进行补充说明完善,2018年9月进行最新完善。该系统主要内容有:前言部分介绍ECTS手册中涵盖的内容以及ECTS的发展历程。第一部分介绍ECTS涉及的欧洲高等教育区,明确ECTS可适用普通高等教育类型,强调ECTS应用于终身学习活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介绍ECTS主要特征,即ECTS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其基础是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透明度,其目的是促进对学历、学习单位和学生活动的规划、提供、评价、承认和验证,在正规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用于其他终身学习活动。ECTS学分是根据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而需要的工作量而定的。学习结果描述了学习者在成功完成学习过程后应该知道、理解和能够做的事情。工作量表示学生通常需要完成所有学习活动如讲座、研讨会、项目、实际工作、自学和考试的时间,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基本认定一个学分相当于25至30小时的工作时间。在对学习结果、工作量、学分进行详细认定说明后,后续内容主要从操作层面讲述如何开展学分认定和学分转换,以及质量保证的做法[3]

二、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的作用机理

(一)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信用体系的核心思想

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系统,它将帮助各高校将教学设计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转移到适应学生需求和期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中,学科要求、知识和教学过程本身被认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将学习置于课程设计与传递的核心,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模式、节奏、学习地点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中,机构的作用是促进和支持学习者形成自己的学习途径,帮助他们在个人学习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ECTS鼓励更广泛地获得和参与终身学习,使方案更加灵活,并促进对先前取得的成就予以承认。ECTS还可以促进特定机构或国家内部、机构间、国家间以及不同教育部门和学习环境(即正规、非正规和非正规学习)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生流动。

(二)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的学习成果描述范式

学习成果的制定是估计工作量的基础,也是分配学分的基础。学习成果是可验证的陈述,说明已获得某一特定资格或已完成某一课程或其组成部分的学习者应了解、理解和能够做到的事情。学习成果陈述的典型特点是使用主动动词表达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有两种方法:学习结果可能是阈值陈述(显示获得及格的最低要求),或者是作为描述典型的参考点(显示成功学习者的预期成就水平)。在任何情况下,关于学习结果的陈述都必须明确使用的是哪种定义。

学习成果描述范式:通过参加X1讲座,学习者了解了X2(其中,X1可以为参加讲座的类型如科技型讲座、通识型讲座、人文类讲座等,X2可以为各类知识点)。通过参与Y1项目,学习者应用Y2,理解了Y3,学会了Y4(其中,Y1可以是参与的具体项目,Y2为需要的知识结构,Y3、Y4应为掌握的知识点)等。

学习成果的使用使学习计划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容易为学生、企业雇主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理解,更容易比较教育质量以及承认所获得的成就。当负责设计教育方案的人确定该方案及其组成部分的资格简介和预期的学习成果时,ECTS学分有助于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必要的工作量,明智地选择学习、教学和评估战略。学习者和雇主等利益攸关方可为制定学习成果提供有用的帮助。

对学习成果的成功评估是向学习者授予学分的先决条件。因此,学习成果声明应始终伴随着明确和适当的学分授予评估标准,这样才可以确定学习者是否获得了所需的知识、理解和能力。

(三)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的学分和工作量认定

工作量是认定学分的基础,通常欧洲教育体系中1个学分与25小时左右学习相对应。有了学习成果的认定后,就需要进行该成果的工作量认定。“工作量表示学生通常需要完成所有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学习活动(如讲座、研讨会、项目、实际工作、自学和考试)的时间。”工作量的估计不仅以学习时间为基础(即学生在教学人员指导下的活动中花费的时间),它还包括实现预期学习效果所需的所有学习活动,包括独立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强制工作安排、评估准备以及评估所需的时间。换言之,研讨会和讲座可能需要相同数量的学习时间,但由于学生的独立准备程度不同,因此需要的工作量也差别较大。

在估计与方案或教育组成部分有关的工作量之前,应确定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是选择适当的学习活动和一致估计完成这些活动所需工作量的基础。之后,方案制定者对所有详细描述的学习成果进行对应所需学习量确定。学习量以小时为计量单位。通常认定,同一类型的学习成果在进行学分互认时的工作量可以累加,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工作量不可以累加。如所有参加讲座类所认定的学习量达到25小时就可以认定为1个学分。

三、我国高职院校对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的借鉴和实践

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积极推进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改革已成为高校教育主体必须思考的内容[4]。ECTS在欧洲施行近10年的时间,体系不断完善,对学习成果和学习量的认定不断改进,“学分银行”概念逐步融入高等教育进程中,对我国高职院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借鉴总体理念,制定多元成长培养模式管理架构

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追求全体学生的成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将“聚焦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成才”放在办学理念首位,具体见图1。通过出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分银行管理办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单项奖学金申报评审实施细则”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指导学生获取各类学习成果。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成才重在引导,贵在鼓励。“学分银行管理办法”通过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形成个性化、多渠道、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图1 基于学分银行的多元成长成才培养体系

图1 基于学分银行的多元成长成才培养体系   


(二)借鉴具体方法,设计学习成果与可置换课程类别二维表

对13000多学生进行学习渠道、学习成果的调研,分类、归纳、总结后发现,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主要有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各类技能(知识)大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生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等。学习成果有排名、类别、获奖级别之分,如论文类型有SCI、EI、中文核心、普通省级期刊等;专利有国际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技能大赛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这些成果获取时又有成员的排名区别,如论文的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程度不同等,要将学习成果分级分类,以便于制定学分认定规则。

学习课程类别通常分为:通识课(含思想政治类、大学体育类、基础高等数学类、基础大学英语类等)、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素质类教育课(含文化素质类、公共艺术类等)。三类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所不同,对应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发表一篇专业类学术论文可置换的课程与发表一篇文化素质类论文所置换的课程类别不一样。学习成果分级分类认定的基础上设计对应的可置换课程类型,具体规则见表1。

表1 各学习成果详细分类及可置换课程(部分)说明     

表1 各学习成果详细分类及可置换课程(部分)说明

注:实际学习成果比表格中类别和类型均多。

(三)借鉴计算工作量思想,认定学习成果工作量及可置换成绩

在研究学习成果的类别、级别特性基础上,根据对取得各类学习成果的完成贡献度(如发表论文排名、申请专利排名等)、学习成果的获奖等级(如国家一等奖、省级一等奖等)进行详细的学习成果对应学分与可换取课程成绩的认定。设计学习成果、排名(等级)、工作量、可置换成绩矩阵表,具体见表2。

(四)创新设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

完成学习成果与学分置换规则设计后,应用信息化手段,设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将学生取得的学分录入信息系统,设计规则,学生登录系统后,查看审核通过学分和可置换课程,自助选择课程置换,使得线下文件与线上系统互动,形成立体化的学分互换平台。

表2 成果排名或等级、分值、可替换成绩标准     

表2 成果排名或等级、分值、可替换成绩标准

注: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课题,由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题后申请一名学生,根据学生参与课题情况给予2~4学分认定,可换算课程类型及换算成绩与同级别其他计分项目一致。学生主持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主持人在课题结题后,申请两名学生(含主持人),分别给予省级项目各4分、校级项目各2分的学分认定。还有其他学习成果与学分认定。

四、总结

在我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ECTS的运行机理和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分银行系统,遵循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思路,分析少部分学生取得的多种学习成果,进一步研究如何鼓励和帮助学生多元发展,开发多元评价方式,依据工作量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学分银行,推进学分互换,构建高校学习成果认定与学分互换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大大激励了学生追求多元成才的愿望,该体系也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影.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分银行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75-78.

[2]吴南中.职教体系学分银行的建构理念与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26-32.

[3]European Communities. ECTS Users’Guide[Z].Belgium,2018.4.

[4]吴南中,李慧玲.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44-49.

[5]林洋.吉林省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信息服务平台(学分银行)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57-59.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