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成果
【校企合作】胡俊平:高职本科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 2019-09-03

教育与职业 2019,(15),66-70

    要: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了高职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的特性要求和主要形式,并提出了高职本科专业校企合作路径:集群建设,夯实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基础;掌握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提升院校方吸引力;增强校企合作黏性,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先进技术同步;共建创新实践体系,在创新教育中实现校企共赢。

关键词:

高职本科; 校企合作; 专业集群; 双向互动;


基金: 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7JSJG059);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指出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文件都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许多专家学者也从国家政策宏观层面、院校治理中观层面提出了建议和观点。高职本科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正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其校企合作的特性及方式,以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一、我国高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全国约1/3的省(市)纷纷进行了各种类型的高职本科教育项目试点,主要有“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5+2”中、高、本一体化培养,“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和应用型本科单独培养等诸多类型。2010年开始,天津、山东、河北、江苏等10省(市)先后开始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的四年制高职本科(“4+0”)教育的试点,范围已覆盖全国近1/3的省份。江苏自2012年起实施现代职教体系项目试点,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选择重点专业与普通本科联合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教育。截至2018年7月,举办四年制高职本科项目的职业院校有19家,共25个专业,招生指标纳入普通本科批次。联合培养项目兼顾本科学业标准和职教特色,由高职院校和对口公办本科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项目实行本科院校指导、高职院校全程实施的人才培养,这种合作模式能够让高职院校充分进行新类型、新形式的职业教育探索与研究,并通过项目的辐射和示范,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二、高职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的特性要求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明确,即培养具有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较高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主要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本科教育定性为本科层次、职教类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技术立身,应把技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办学规律。高职本科教育的校企合作,除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互利性等特性外,还应突出技术性、耦合性、引领性等要求。

(一)技术性

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找准服务产业及对应技术领域,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性和特色性。作为职业教育较高层次的高职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行为必然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特征。部分学校受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企业核心前沿技术很难涉足,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合作行为也不易转换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手段和资源。因此,高职本科专业必须通过跟踪行业企业前沿技术,聚焦某领域应用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技能积累,服务于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企业转型升级,以此促进校企良性互动合作。

(二)耦合性

从博弈理论看,校企合作是“互补性竞争”的合作博弈关系。只有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整合和兑现。从长远来看,人才需求的满足是企业利益兑现的主要方式;但从短期来看,人才需求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全部博弈收益,企业还有许多现实和功利的考量。这就使得校企合作基础脆弱,合作行为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校企合作的“黏性”。从系统视角看,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目标是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全面耦合。高职本科试点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项目,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和良好的实验实训资源,具备较强的服务产业链的内部动因和服务能力,通过准确定位,积极作为,实现资源互通与共享,可以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生态圈,最终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耦合。

(三)引领性

高职本科专业建设普遍以高职院校现有优势专业发展平台为基础,在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等方面,能够基于新的视角,采取创新举措,对相关高职专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高职本科专业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创新的先行先试,既可以为高职专科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提供方法借鉴,也可以通过管理集约实现资源集成应用,将合作中生成的优质教学案例共享,还可以以高职本科专业为核心,以相关专科专业为骨干,聚集不同专业研发力量打造科研团队,共同围绕服务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开展一系列技术服务,形成专业技术研发优势。高职院校以高职本科专业为引领,与专科专业构成专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态势,将有效提升专业整体服务水平。

三、高职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较早,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形式,为高职本科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同,校企合作的特性要求不同,部分合作方式不能照搬照抄。例如,高职专科经常采用的定向班、订单班等合作方式就不适用于高职本科,因为这种模式的岗位针对性较强,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一般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理论基础“足够、扎实”的要求不符;同样,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异,前者对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后者对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要求较高。目前,高职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如下:

(一)基于师生生产性实践的人才支撑型

人才支撑型的校企合作,基本以校方的供给驱动为主,主要形式有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学生毕业实习等,属于校企合作的较低层次。校方以人力资源供给为主,企业参与积极性受制于企业生产周期和用人需求的变化,企业生产周期与学校育人工作之间的节奏、教学要求与岗位要求难以统一。因此,合作程度不深,合作基础比较脆弱。在这一形式中,校方的地位较为被动,但基于师生生产性实践的人才支撑型是校企合作必需的、基本的形式。

(二)基于资源保障的共建平台型

共建平台型的校企合作,以校企双方共同需求驱动为主,主要形式有设备捐赠或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和技术平台等。企业方和校方共同投入设备资源、场地以满足校方的实训设备不足,满足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开发、对未来可能的员工专项技术技能训练以及品牌宣传等需求。基于资源保障的共建平台型校企合作不受时间、人员限制,企业参与育人的意愿较大,校企也可共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及教材、实施技能鉴定,双方利用共建的实践平台开展服务和员工培训等。此类合作行为比较普遍,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初级阶段。

(三)基于双向互动的技术牵引型

技术牵引型的校企合作,以校方针对企业需求的主动突破为主。校方通过持续进行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能力后,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搭建科研平台或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人员互兼、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共同进行相关行业的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岗位规范、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研制,校方及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基础,企业对校企合作具有极大的积极性,愿意参与校方的人才培养,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教学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以实现互惠双赢。此类型的合作行为涉及人员互聘、成果共享、校企互利,学校体制和机制需要一定创新,合作行为黏性较强,效果较好,是高职本科专业区别于专科专业的主要形式。

(四)基于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型

产教深度融合型的校企合作,基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双主体实施为标志,合作形式有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引企入校,集团化办学,成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等,充分体现了双主体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特点。学校要与企业在目标、利益、方式等协同要素上高度统一,因此校企合作行为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校方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是学校层面统筹实施,是目前校企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也是高职本科专业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校企合作形式。

四、高职本科专业校企深度合作路径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促进措施及监督方法等做出了规定,明确了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培训鉴定、标准研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从院校内部看,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决定了校企合作必然具有从学校到专业群到专业再到技术应用方向的多层面性。以下仅从专业视角,阐述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

(一)集群建设,夯实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基础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客观要求,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石。实施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管理集约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提升服务能力的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围绕服务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或服务该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技术领域,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若干专业群,并根据每一专业群中核心技术方向及技术应用领域,统筹调整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就业面向,从而构建以高职本科专业为引领,各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专业集群既要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实验(训)基础设施及教学组织架构等基础性资源配置,又要利用好各类硬件、软件平台,校内外、群内外共建共享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完善专业集群的产业发展调研、专业动态调整、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使用管理等机制,从专业集群—专业群—专业三个层级,形成管理集约的优势。通过专业集群建设、资源集成应用、管理集约统筹,可以有效解决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专业群资源合力不强等难点问题,促进集群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培训等方面效能的提高,为高职本科专业高水平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二)掌握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提升院校方吸引力

高职本科专业应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奠定在区域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以技术引领能力来赢得校企合作的主动权。高职本科专业技术技能积累路径是项目、技术和资源三个要素构建的螺旋上升型路径。专业教学团队要结合服务面向行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在跟踪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凝练研究方向的过程中,聚焦应用技术领域,高度重视行业企业领先的、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技术研发项目,主动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需求,积极通过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支持区域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同时,要积极争取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专业组织及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制定,主持省市级新兴产业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此类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技术服务工作,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显示度,增强行业影响力,提高校企合作吸引力。

(三)增强校企合作黏性,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先进技术同步

高职本科专业应充分发挥所依托专业群的资源集聚效益,与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各类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等,构建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深度合作生态圈,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学校与企业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企业工程师进校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引进企业一线技术、前瞻科技动态、科普介绍等课程资源群,实现技教融合;学校教师赴企业顶岗,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混编团队共同为域内企业开展相关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共同承担师资培训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共同申报各类产业化前瞻项目等,充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人员互聘互兼、利益共生共有,提高合作黏性。在校企紧密合作过程中,将生产项目、技术案例等转化为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教具和实训装备,将教师掌握的核心技术技能及时引入教学,推进课程教学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步提升。

(四)共建创新实践体系,在创新教育中实现校企共赢

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本科专业区别于专科专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教育需要“进课程、建平台、立项目、创机制”,而优质、丰富的企业工程案例及真实工作情境的缺乏限制了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高职本科专业要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同完善学生创新实践体系。一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引入合作企业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教学内容,采用合作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真实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二是将企业科技研发项目引入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三是在合作企业实施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实践,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及企业导师项目助研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创新环境。校企共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实现了技术开发与创新教育“双轮驱动”,既解决了优质创新教育资源总量稀缺问题,也培养了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本科专业的发展,必须以提升服务企业转型发展能力作为重要抓手,以内部体制机制完善为保障,技术引领,积累互信,使校企双方从契约合作走向互信融合,以有效推进高职本科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内涵建设,同时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随着各省市的持续实践,高职本科专业已经进入加快探索期,行业企业在高职本科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实践体系完善等方面的参与度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合作形式和模式也将随着高职本科的发展而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许红菊.浅谈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7) .

[2]钱晓忠, 顾京, 许红菊.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8) .

[3]朱爱胜, 孙杰.高职教育培养本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问题分析与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6) .

[4]杨国良.系统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的结构和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4) .

[5]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 2015 (1) .

[6]周桂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29) .

[7]华坚, 周桂瑾.建立“进课程、建平台、立项目、创机制”的创新教育新格局[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