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正处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关键时期。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学校可以从夯实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优质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创新数字化评价技术与手段、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网络等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学校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并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入十大战略任务,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
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已取得的成绩,深刻领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因地制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教育信息化成就 转换教育变革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教育信息化成就与智慧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借鉴。
回溯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2000年)是“计算机教学及应用”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阶段(2000年—2018年)是“信息化环境建设”阶段,即教育信息化1.0阶段,聚焦于基础设施部署、校园信息装备和应用能力建设等方面。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强调应用技术支撑教改、赋能创新和促进变革。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成绩斐然。到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达99.92%;基本建立了借助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翻转教学、双主教学和移动学习等教与学新模式;抗击疫情,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保障了教育的连续性。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助推教育变革的作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从2015年《青岛宣言》提出以信息技术改善学习途径并使之多元化,到2019年《北京共识》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再到2020年《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提出推动在线教育的开放与共享,以“学为中心”促进个性化学习,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新冠疫情发生后,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多方合作,研制并发布了《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学校关闭期间学生居家主动学习指南:如何提升自主学习技能》等一系列手册,与全球各国分享了中国经验。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已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正处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关键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社会转型外推力持续增强与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识别、理解技术融入教育的细分场景,洞察、挖掘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是加强教育改革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科技正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习环境升级等方面释放出巨大的新动能,智能技术生态的持续升级将服务于学生的适应性成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习环境的智能升级。在科技赋能下,应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二、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 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从国际视野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能力的过程。数字化转换(Digitization)是将模拟格式转换为数字格式,重点在数据的转换,例如将纸质文档扫描转换为电子文档。数字化升级(Digitalization)旨在优化现有业务运营和流程,重点在信息处理,关注数据标准、数据打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及数据安全伦理等,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流程自动化,例如完全电子化的注册流程。转型一般指的是事物的价值观念、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运行方式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mation)是一种全面系统的高层次变革,强调文化、工作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从注册到内容交付的彻底性电子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及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过程。从数字化转型视角看教育信息化,存在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即从信息化设备与教学应用,到信息化支撑与教育赋能,再到信息化引领与教育变革。我们目前正处在教育系统变革阶段。
第一,信息化设备与教学应用。该阶段注重网络环境建设与技术应用探索,强调电子设备、数字资源、信息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运用,以及设计和开发数字化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适应性选择。
第二,信息化支撑与教育赋能。该阶段侧重技术平台支撑与创新应用,普遍关注学习环境的泛在互联、教育数据资源化、教育平台云化等方面的建设,旨在利用数字工具、互联环境与信息平台优化和变革教育教学过程,改善学习者的体验和绩效。
第三,信息化引领与教育变革。该阶段将侧重进行数字生态的建设与教育形态的重塑,着力探索学习环境的智联融通、教育数字孪生系统的有序演进等,强调对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利用数据资源和可信算法来提升教育决策的效果和效率,进而形成个性化、情境化和数据支持的教育新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教育系统中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首先,教育教学过程涉及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和学习环境等,各要素都需要在数字化的演进过程中作出适应性调整,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其次,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包括招生与选拔、教学与课程、研究与管理、升学与毕业等环节,要充分发挥数据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在各个环节中无缝衔接与流动。再次,区域教育治理与服务涉及发展规划、课程教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科技支撑、教育装备、国际合作、教育督导、教育研究等,全业务的数字化进程需要确保数据及信息链共享、业务链互通,支持智能化服务。最后,从全域视角,数字化转型要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领域,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撬动各领域教育改革的迭代升级,进而塑造并形成教育新格局。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聚焦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流程,树立数字化意识,实现数字思维引领的价值转型;二是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者的数字化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能力;三是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涉及数字战略与体系规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的教学法变革、技术赋能的创新评价等;四是形成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涉及以下基本方面:战略层面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机构的价值观优化、创新和重构;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实质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核心路径是数字能力建设,提升学生、教师、管理者及家长等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易用可用好用的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管用的工具是以数据支撑决策、服务、创新的基本保证。三、回应学校信息化关切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意义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规划明晰的实施路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夯实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
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持续改善,“三通两平台”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但是,学校普遍还需要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乡村和民族地区学校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比如由于经费不足,有些学校网络信号不稳定、网络带宽不够造成网络卡顿、掉线,无法有效支持网络教学和学生在线学习。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学校要妥善利用各类资源和条件,进一步强化教育新基建,优化和升级基本设施、硬件设备、网络条件、智能工具、学习平台等。
要为“三个课堂”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做到网络通畅、视频清晰、语音流畅、设备布局合理,支持师生有效互动,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乡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校园(OMO智慧校园)建设,在5G、Wi-Fi6、智能物联网(AIoT)等超高速多网融合支持下,实现媒体、技术、平台、资源、数据、人和物的智能互联。
(二)强化优质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
今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其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集纳资源3.4万条,不仅扩大了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也为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在疫情中开展“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优质资源和支持服务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学校应不断优化校内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分享到更多区域,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此外,学校还应关注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比如,通过研发、应用数字教材,撬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数字教材即以数字形态存在,可装载于数字终端阅读、可动态更新内容、可及时记录交互轨迹的新型学习材料。数字化教材能够加强师生交互,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服务学生新型能力的培养。学校还可以通过研发覆盖各学科知识单元、知识点的知识图谱,促进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内容与资源建设,助力数字教材的开发。
(三)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师生数字素养和数字应用能力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把师生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2022年版的信息科技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数字素养。为了使教师更好适应未来人机协同的教学环境,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受到重视,部分师范院校在课程中结合了信息化教学方法,已有学校将“数字化教师”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
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数字技术,从短视频浏览、网页内容复制、拍照搜题等被动型使用,转向学会编程、进行作品创作、与专家互动等主动型使用;另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使教师正确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学会制作微课,能够利用网络追踪领域知识和学科知识获取教学资源,具备多场域促学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四)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放到课堂教学上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可见的学习”(VisibleLearning)认为,当教师成为自己教学的学习者、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师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效应最大。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不同就是,使教学和学习更加“可见”。
学校在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基于证据的教学过程。这里的证据既包括教师课前的备课笔记、教学设计,课中的语言、表情、行为,课后的反思等,也包括学生的笔记、课后作业等,这些“痕迹”被记录下来就是课堂教学交互行为的数据。二是师生之间的契约。师生之间基于某种约定和共识达成相互理解,在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犯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规则,开展自我评价,参与教学决策,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三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设计,通过相关活动或支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贯通,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四是数据采集。即在数字化课堂中精准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数据,为设定更为科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线提供依据。
(五)创新数字化评价技术与手段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信息科技新课标也提出,要加强情境真实、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内容全面、反馈具有指导性的过程性评价,并完善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
学校可以基于各类数据挖掘及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差异、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分析反馈。比如,利用可穿戴技术辅助获取学生的生理行为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语义识别和眼球追踪等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等过程性数据进行挖掘,获取深层次的情感状态、学习注意力等数据,为学生综合测评提供全方位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形成学生的深度知识能力画像,进而实现面向学科潜能与专业兴趣的双核测评。未来面向信息化的教育测评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将有助于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使我国教育改革向更科学和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六)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网络
为了弥补学校优质师资的不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网络,形成以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育研究者、教师研修管理者等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共同体,将教研理论与实践,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跨校、跨区域协同教研与校本教研相融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教师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与本校教师、教研员、课程社区、名师工作室、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同侪、名师和专家形成多种方式的互动,进行教研研讨、资源分享、晒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
由于乡村学校在空间上较为分散,校际交流不畅,学校教师数量较少,教学水平有限,内部教研很难满足教师需要,因此线上线下结合的在线协同教研对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学校尤为重要。学校应搭建支持在线教研的技术环境,形成定期协同教研的制度;借助微信、QQ群、微博、论坛、在线会议、线上线下混合式会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提供的各类资源,使教师在名师教研、名师课堂、名师评课等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为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其广泛参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社区研讨和网络研修活动,通过交流与分享,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在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助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学校将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验场域、实践场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从而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黄荣怀,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2022(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