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前沿
国家工匠群体的战略价值与育成方略
发布时间: 2023-03-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的战略性地位将更加凸显和强化,科技人才作为一种新型战略力量的作用也将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在培养、使用科技人才这支战略力量的过程中,不仅要下大力气培养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下大力气培养和发掘工匠群体,让中国在未来国家竞争力上形成群体性优势。只有有了绵绵不绝的工匠群体供给和高效利用,国家才能有科学的昌盛、技术的繁茂、创新的活跃、产业的繁荣、财富的涌流、社会的进步,高质量发展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从愿景转化为现实。

一、工匠价值的回溯与聚焦

至圣先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放在今天来讲,无论是科学家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还是企业家的梦想,甚至是政治家的宏伟构想,都需要千百万工匠将其化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没有工匠的奇思妙想与精雕细琢等工作,上述所有“伟大构想”都很难转化为样品、产品乃至商品,科学、技术、创新就会成为一个少数人“烧钱”的游戏,而不能从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工匠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环节,工匠是有思想、敬业并将技术发明、创新创意化为有形财富的高级人才。

工匠群体古已有之,是人类文明缔造者的绝对主力。我们知道,在农业文明时代,工匠之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这个群体受到的尊重和获得的社会回报也是比较丰厚的。工业文明时代,个体工匠价值在流水线面前虽有所下降,但在整个工业体系中仍然是不可动摇的阶层,也是创造工业文明的绝对主力。在我们已经进入的信息文明时代,工匠的价值如何呢?根据已经显现出来的结果看,工匠阶层正在以更大的价值创造能力稳居社会财富创造的核心。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工匠价值是1.0,工业文明时代工匠价值是2.0,那么信息文明时代工匠价值则是3.0

第一,工匠价值1.0分析。农业文明时代最经典的标志,是物质生产工具的创造与大规模使用。由于大量辅助人力的工具被创造出来,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都突破了人的身体限制,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如犁锄镰镐耙、锛凿斧锯等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使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种主要由大量工匠创造的生产工具被应用到具体生产实践当中,创造了农业文明的辉煌,也是人类第一个文明形态,即1.0版文明。为什么说在1.0版的文明形成中,工匠的价值至关重要呢?关键就在于工匠是创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主体和主力。比如木工都推崇鲁班,造纸工都祭奠蔡伦,就是因为这些时代巨匠的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自身所处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也成为泽被后世的持久科技力量。

第二,工匠价值2.0分析。工业文明的经典标志是能源的发现与规模化、约束化应用。能源早就被人类发现,包括木材、动物的粪便、煤炭、石油等等,但发现并没有转化为规模化、约束化的使用。只有当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自然能源才逐渐被规模化、普遍化、约束化使用。这个阶段,在物质生产工具持续改进与大规模创造的基础上,人们把煤炭、石油等能源有效地纳入大规模财富创造之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化革命。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社会短短一百年的历史所创造的财富量已经超过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总和。实际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工业化进程,其创造的财富总和也超越了有记录历史的前中国财富总和。2022年中国GDP达到121万亿元,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到687万亿元。2000年左右,日本经济体量是中国、亚洲四小龙、东盟十国的总和,而2022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3万美元,经济总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二位多年。

工业文明有两个核心要素(工具和能源)对创造财富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以工业立国的经济体,无一例外地都发力于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开发。在这个阶段,工匠的价值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工业文明时代的工匠群体,包括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是他们承担了工业设计、产品制造,并通过大规模使用福特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将复杂的设计制造过程分解为更小的生产单元,让更多普通产业工人,甚至农民工,经过简单培训都可以胜任基本工作。因此,2.0版的工匠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创造力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专利技术保护、工业流程,使工匠创造的技术或诀窍得以应用到更为广泛的场景。

第三,工匠价值3.0分析。当下时代总体上已经是信息文明社会,其经典标志是知识的智慧化和独立化应用。在此阶段,物质工具继续被创造,能源继续被标准化,同时人类正在通过信息工具(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把知识、技术全面数据化、比特化。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第1个芯片厂的建立,开启了人类智能化的进程,21世纪的今天,AI、物联网、5G不断迭代发展,使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智慧、自由和充满活力。显然,这种由物质工具、能源工具和信息工具共同驱动的文明形态,既是对工具文明、能源文明的扬弃和继承,又是独立形态信息文明时代的开启。在农耕社会人类只掌握了工具,在工业社会人类又掌握了能源,信息社会人类才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特别是知识的数据化、比特化。

信息文明时代大国工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信息文明的重要特点,第一是信息民主化,尤其是资源的民主化,第二是去中心化。

信息民主化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任何一个人只要肯学肯用,互联网上所有的数据资源大部分都能获取。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有可能比一个国家的总统所获得的信息还多、还便利。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是垂直分布、垂直所有的,而信息文明社会的信息是水平分布、水平所有的。正因为信息的民主化,每个人不再被限定在某一个教育阶段,而是可以终身学习的。

去中心化的影响力更为突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越来越没有中心的社会,人与人、机构与机构的链接将越来越分散进行,个性化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每个人都可以实现DIY愿景,每个人的追求和满足都会融入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的诉求因素。由此,未来社会将扬弃工业文明以来的大规模生产制造,个性化设计、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制造将成为新主流,必然需要更多具有复合技能的工匠担当时代重任。在一个小规模、非标准化产品及服务成为社会主体需求的时代,唯有具备足够规模和能力的高水平工匠,才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二、工匠群体与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决定的,在基本制度、体制、机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科技创新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其中工匠群体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力量。作为个体的工匠作用是有限的,但作为群体的工匠价值则是无限的。他们在“从01”“从1N”“从N到无穷大”的创新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第一,“从01”的竞争力。科技人才在国家竞争力构成中的第一个维度,是“从01”的竞争,即无中生有的能力,比拼的是原始创新能力。我们总以为原始创新都是大科学家们创造的,实际上这是不够准确的,大量的“从01”技术发明等原创成果实际上是以工程师、高级技工为主创造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历程中的大量重大发明,很多都是来自工匠群体,未来的信息文明社会将会有更多的发明来自工匠。工匠成为原创发明的主体,其背后的逻辑是工匠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大量实践经验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第二,“从1N”的竞争力。科技人才在国家竞争力构成中的第二个维度是集成创新能力。当科学原理以及原型产品创造出来后,工匠可以快速进行扩展性研究、制造和应用,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生产力。集成创新能力的比拼,是速度的比拼,是再创新的比拼,是规模化应用的比拼,这方面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第三,“从N到无穷大”的竞争力。科技人才在国家竞争力构成中的第三个维度是品质、质量的提升与稳定能力。工匠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品牌,品牌决定价值。同一种产品,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高品质与高稳定才是最后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简而言之,一个国家的终极竞争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群体特别是大国工匠的数量和质量。回顾历史,每次大国的倾覆和大国的崛起,背后都存在工匠的力量。不论是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还是现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年代,工匠的价值都在各种环节的细节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现。

三、工匠及大国工匠的育成方略

如何持续培养出成规模的工匠、大国工匠呢?如何让我们今天的少年、明天的青年,更多地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呢?本研究认为,当前及未来的核心举措是优化甚至转变我们当下的人才教育方式和使用方式。

第一,坚持“人学教育”与“工具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少年之成长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种族、民族、国家、家人认同阶段,通常被称为“人学教育”。这部分教育是一个少年学做人的教育,学认同的教育,学底线思维的教育,学理想抱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强调的与人、与机构相处的五大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皆是“人学教育”范围。“人学教育”成功了,培养出的人才就会爱家、爱国、爱人,正所谓好的人格是让人舒服,最好的人格是让人自信、奋进。二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阶段,通常被称为“工具学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文明扑面而来的大变革阶段,无论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没有“老本”可吃,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而这一伟大历史变革的主力在青少年,只有大量的青少年尽早地接触科学、接触技术,养成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育成对技术发明的执着追求,达成对科技成果应用的热爱,才可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

第二,坚持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并重的原则。通识也可以称为常识,是人们共用、共享的基础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充分不充分,关乎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宽度和广度。今天很多问题都出在通识教育严重不足,很多教授、博士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古人讲的“六艺”,就是那个时代的通识,如礼、乐、射、御、书、数。今天国之青少年不能再重蹈前几代青少年通识不通、常识无知的老路。专识是专门解决某类问题的专业知识,决定一个人对特殊问题认识的精度和深度,也决定着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是基础,无基础无以高飞;专识是高度,无高度无以致远。

第三,坚持青少年培养的“有教无类”与分类教育。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办学理念并付诸行动的教育家,其主旨是让各类人等都有机会获得教育,对于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来说,就是不能设各种门槛,不能将其办成精英教育,要让每个青少年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探索其中。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爱好的差异,智商与情商的差异,理想与目标的差异,能力与毅力的差异,给以这种差异以分类教育,实现差异化发展。一个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才,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大量工匠;需要治国理政的大政治家,也需要兢兢业业做好每个管理细节的公务员;需要顶层设计者,也需要具体实施者。

第四,要适应信息文明要求,在人才使用中充分体现对人才的尊重。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工匠群体作用的发挥创造实现条件,补偿和奖励劳动的价值,让知识创造者、拥有者、使用者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实惠。有了对劳动的尊重、知识的尊重、人才的尊重和创造的尊重,就会汇集成为巨大的“尊重”力量,中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愿景,成为拥有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洼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全球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房汉廷(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信息来源:《科技中国》2023年第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 邮编:214121

联系电话:0510-81838939

Copyright 20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90258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0438号